长篇小说《天漏邑》问世 70岁赵本夫创作聊发少年狂

  • 发布日期:2017-02-06 作者:路艳霞新闻来源:北京日报

4

赵本夫年已七旬,但创作气力不衰。

3

《天漏邑》书封。

70岁本该是颐养天年的时候,作家赵本夫却爱举着钢笔龙飞凤舞地写小说,他的长篇小说《天漏邑》于近日问世,评论家说这部小说写得元气充沛,体现了赵本夫的巅峰状态。

去年6月当赵本夫写完小说结尾时,其实他偷着乐了一把,他回味着两年来那些内心澎湃、文思汹涌的瞬间,“我的创作没有枯竭,思维没有僵,还能飞起来。”赵本夫多年前就说过,他写的是血,不是水。今天依然是这样。

故事来源

舅妈抗日传奇启发灵感

《天漏邑》情节奇谲,人物生动,处处有着对世界、对文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观察,是难得一见的厚重之作。该作采用了双线叙述,一为天漏村人宋源、千张子抗日及宋源新中国成立后追查叛徒的故事;一为大学教授祢五常带领学生到天漏村考古的情节。一文一武两条线,有静有动,充满了波折动荡,也别具灵动气韵。

赵本夫说,这本书的创作源于一位舅妈的事迹,她是妇救会长,被日本鬼子捉住后受尽酷刑,宁死不降,她后来侥幸逃生。新中国成立后她还受到过毛主席的接见,其传奇故事上世纪曾出过连环画《钢铁妈妈侯五嫂》。“我是徐州丰县人,从小耳濡目染,听到和看到的很多,舅妈的故事只是创作由头,这部书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我对社会热点的思考也都反映在书中。”

“我写短篇有时候在肚子里都会放几年,这部书的素材放在肚子里十年,最后是用两年时间写完的。”赵本夫说,他要动笔的时候,心思就放在小说上了,遛弯走着走着就撞树上了,一个个念头总会冷不丁冒出来。

但和很多作家侃侃而谈自己的大作不同,赵本夫反而说,“我的作品比较难评,我都不知道我写了什么东西,因为作品本身有时候超过了作家预想。”他想,他写了罪与非罪,忠诚与背叛,精神与肉体,但也远远不止这些,不同的人阅读会有不同的兴奋点。

在70岁完成长篇小说,对赵本夫而言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因为他把文学看得很神圣,“到了这个年龄,很多东西没写完,我还是要写,总不能闲着。”

文学道路

家族坎坷经历催生作家梦

童年的感伤、经典的阅读,以及大器晚成,在赵本夫的文学成长道路上,会捕捉到这些关键词。

赵本夫从小生活在徐州丰县一个有着600年历史的古村赵集,这里历史上是战乱之地,又是黄河黄泛区,是个灾难深重的地方。他用细腻的眼光观察着这个生养他的地方。赵本夫从小对文学产生兴趣,源于他听过很多家族故事,那些故事惊心动魄、刻骨铭心,甚至让他无法承受。“我感觉我没有童年,我常常觉得有点忧郁,好像没有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一样。”

赵本夫的父母都出生于大地主家庭,后来陆续败落,乱世中,赵本夫曾祖母家就遭遇过十四次绑票,赵本夫的父亲也被绑票两次,而当年解救孩子的唯一方式就是卖地。按照当地规矩,卖地要留下地的界碑,意在留下根和希望,“听我母亲讲,我曾祖母家的院子里,界碑堆成了山。”

从小在伤感故事中呼吸的赵本夫,上中学时就萌生了当作家的想法,但谁知他最喜欢的杂志是考古类。1962年,一本考古杂志要一毛六,他一订就订了一年,只是最后因经济无法承受而终止了订阅。这些爱好却在多年后发芽,他退休后的雅好正是收藏,而他对考古的钟情也凝结在了新作中。

“文革”到来,赵本夫大学梦破灭,上世纪70年代他到县革委会搞新闻报道,偶遇天赐良机。革委会收缴来的图书就存放在他办公室的隔壁,赵本夫身材瘦,身手矫健,能从墙洞钻到隔壁,每到星期天就和一位同事协作,一捆捆往外“偷书”。一次正当他往外传书的当口,军代表来了,后者是个文化人,也要求拿几本书看看。这些书为赵本夫打开了一扇窗口,西方哲学、世界通史、中外文学经典著作,而那位军代表也成为他一生都感恩的人。

“因为政治气候的关系,我一直没有动笔,一直在做准备。”直到1981年,时年34岁的赵本夫发表了处女作短篇小说《卖驴》,一举夺得了全国短篇小说奖,而颁奖人正是丁玲。

这个年纪的赵本夫,还只是个文学新人。对此,著名词作家光未然也颇为好奇,当赵本夫将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的时候,光未然说,“幸亏你不认识当时的作家和编辑,幸亏你阅读了经典,从经典中接触文学、理解文学,你恰恰走的是正道。”说起来,赵本夫只是第一部作品遭遇退稿,从此再未有这类事情发生,“我不像其他作家接到过一麻袋、半麻袋的退稿。”

写作格言

诚实面对文字不想玩花样

“作家要以真诚的态度去写作,不能玩世,更不能欺世。”赵本夫道出了自己的写作信念。他底气十足地说,不想玩表面的花样去耍人,“你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没有任何见地,仅仅是耍花活,写这些干吗呢?”他觉得,一个作家起码要诚实地面对文字,哪怕别人不认账也没关系。

赵本夫的创作更看重的是精神的、思想的积累,以及对社会的认知,对人生的感悟。他说,自己写作《无土时代》时,曾经废弃了已成稿的二十多万字,就因为没有写出自己想表达的东西。他曾经出访过二十多个国家,却没有写过一篇游记,也是因为在他看来,写单调的见闻没有太大意义。

从来不列写作大纲,也尽显这位古稀作家的狂放之处。“我不喜欢这样的写作,我认为这是填空式的写作,写出来的东西会是僵化的、死板的,没有灵气、没有气韵。”他喜欢摸着黑往前写,这种写作方式,很多故事、细节、语言都是即兴式的,神来之笔也会在不经意间出现。那种走出弥天大雾之后的畅快感,是他最兴奋的时刻。

“写作需要一点笨,一点拙。”赵本夫认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长盛不衰,一次次在苦难中崛起,不是靠聪明,而是靠拙,靠愚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愚公移山,一直到两万五千里长征,其实就是拙的精神,是一种坚守。“写东西,也要像这样,要有很充分的准备,不能急功近利。”

眼下,小鲜肉作家、鸡汤作家格外走红,纯文学作家却频遭冷落。赵本夫说,他对此一直持宽容态度,毕竟写作不是作家的专利。但他也明白,真正想写出好作品还是要下功夫,不是浮光掠影,不是凑热闹,“时尚的东西往往不会是经典,什么写作最时尚就赶紧写,那肯定一事无成的。”

赵本夫很清楚自己的定位,“我从没有进入文坛最红的核心,但也不是一个被遗忘的作家。”他说,这对他已经足够了。

责任编辑:陈丽壮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联系我们技术支持友情链接站点地图免责条款
主办单位: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网站开发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2015,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025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