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 赵丽宏 人民文学出版社
提及赵丽宏,很多读者第一反应到的都是他的散文。赵丽宏的散文是入选全国大中小学语文教材最多的当代作家之一,其散文作品还多次被作为中考、高考语文试卷的命题材料,已出版散文集有六十多部。但他最初登上文坛、引起广大读者注意的却是诗歌。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早富诗名,他当年创作的《友谊》《火光》《憧憬》《沉默》《单叶草的抒情》《江芦的咏叹》等一系列诗篇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影响了一代人。
赵丽宏后来虽然更多写作散文,但他从未中断诗歌写作和对诗歌的追寻,他热爱诗歌的感情从未消退。他面对岁月的沧桑,从生命的分分秒秒中,积累“疼痛”的题材,凝聚“疼痛”的能量,以独特的方式,写出撼动人心的诗作。“他的案例,再次证明,诗须臾不会离开真的诗人,只会冶炼他挣脱虚丽浮华之词,裸出带血的灵魂。”(杨炼)
《疼痛》收入赵丽宏近年最新创作的五十余首新诗,是一本触及人性底部的诗集,是作家、诗人赵丽宏的变法之作。诗人以独特的方式,凝聚“疼痛”的能量,苍凉质朴的文字中奇妙地透出童诗般的明丽。他把语言变成音乐和箭簇,以身体感受现在,以灵魂感受过去,以思绪触摸未来。
诗人不避人生的险峻,他抚摸《疤痕》:“赤身裸体时/我发现自己伤痕累累”;他检索《遗物》:“纸片上有死者的字迹/在泪眼的凝视下/每一个字都在活动”;美国普利策诗歌奖兼英国艾略特诗歌奖双料得主莎朗•奥兹称赞他的诗风格奇特,引人遐想,并亲手翻译他的《箫》:“我的体内孕藏无数音符/在每一个洞口徘徊撞击/变成一滴眼泪”……
《疼痛》是基于人生深度和厚度之上的抒写,是生命之诗、灵魂之诗,也是历尽沧桑的诗人对年轻时负债的一次深刻而真挚的偿还。
就像评论家张定浩所言:“某种程度上,《疼痛》可以视为作者漫长诗歌写作生涯中的一次深深的后撤与收缩,从中我们可以看见他对自我的回视和对死亡的眺望,他邀请死亡进入他的作品,并将自身集聚成一束更为有力的向死而生的光。”
作者介绍:
赵丽宏:散文家,诗人。上海市人,1952年生于上海市区。“文革”期间到故乡崇明岛 “插队落户”,并开始文学创作。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上海诗人》主编,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全国政协委员。著有散文集、诗集、报告文学集等各种专著共八十余部,有十八卷文集《赵丽宏文学作品》行世。曾数十次在国内外获各种文学奖。散文集《诗魂》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日晷之影》获首届冰心散文奖。2013年获塞尔维亚斯梅德雷沃金钥匙国际诗歌奖。2014年获上海市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作品被翻译成英、法、俄、意、保加利亚、乌克兰、塞尔维亚、日、韩等多种文字在海外发表出版。
《疼痛》介绍:
一本触及人性底部的诗集
作家、诗人赵丽宏的变法之作
用自己的生命之笔,写出了紧攥古往今来诗歌之魂的自觉——杨炼
这是一本触及人性底部的诗集,是作家、诗人赵丽宏的变法之作。诗人以独特的方式,凝聚“疼痛”的能量,苍凉质朴的文字中奇妙地透出童诗般的明丽。他把语言变成音乐和箭簇,以身体感受现在,以灵魂感受过去,以思绪触摸未来。
《疼痛》是基于人生深度和厚度之上的抒写,是生命之诗、灵魂之诗,也是历尽沧桑的诗人对年轻时负债的一次深刻而真挚的偿还。
《疼痛》的设计也独具匠心,布质封面简洁、精致、大气,内文穿插诗人不同形态的黑底金字手稿插页,使其形式更加新颖独特。
推荐语:
赵丽宏八十年代早富诗名,近二十年,却放下诗笔,投入生活,从每个日子、分分秒秒中,积累“疼痛”的题材,凝聚“疼痛”的能量,丝丝入扣,体味艰辛。他的案例,再次证明,诗须臾不会离开真的诗人,只会冶炼他挣脱虚丽浮华之词,裸出带血的灵魂。——杨炼
心灵之痛。人生之痛。岁月之痛。语言之痛。三十五年前,赵丽宏以悟及“痛苦是基石”为自己刚刚出港的文学之舟压舱,如今则以突然喷发的《疼痛》,使2015成了他夺目的“诗歌之年”。凝视、预感、逆旅、变身;灵魂出窍的瞬间、访问梦境的故人。。。。。。“外套沉寂/包裹沸腾的心″,”遍体鳞伤的果实/蕴藏着多少秘密“一一但更值得关注的,或许还是与其独白的语言方式彼此掩映、未经道明的种种余绪:一种无从把握的能量,恰如诗人笔下的“暗物质”,既导演着生命世界无言的衰败和新生,又呼唤着自我审视的明澈目光,以呈现并拥护一颗在命运的沉浮中缓缓旋转,总不脱清幽淡定的灵魂。一一唐晓渡
某种程度上,《疼痛》可以视为作者漫长诗歌写作生涯中的一次深深的后撤与收缩,从中我们可以看见他对自我的回视和对死亡的眺望,他邀请死亡进入他的作品,并将自身集聚成一束更为有力的向死而生的光。——张定浩
赵丽宏老师的《疼痛》是对人生经验的诗意总结,是岁月里结晶出来的盐。——邱华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