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如何理解故宫营造

  • 发布日期:2016-08-31 作者:晓帆新闻来源:中国文物报

10

《故宫营造》单士元著中华书局2015 年7月出版定价:56.00 元

近期笔者通读了由中华书局岀版的《故宫营造》一书,封面标注单士元著,书内介绍是别人选编。

对于单士元大家都非常熟悉,他是著名古建筑学家、明清史学家、档案学家、前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自1924 年至1998 年一直在故宫博物院供职,工作了73 年。在单老晚年,我曾拜师受教过,因此很敬重单老的人品学识,其文章著述,立论谨严,考据翔实。所以每每有他老新书面世,我必淘购拜读,这个《故宫营造》当然我也认真学习了。

但通读这本书后,颇感文不对题,且不论其旧文新辑的妥与否。

《故宫营造》,“故宫”就不用解释了,关键就在“营造”上。后记上说:“以故宫为主题辑选单士元先生论文三十篇……”,通读下来后,发现这些论文似与营造没什么关系。那何为“营造”?换句话说“营造”是什么?选编者好像并不清楚。

在林洙先生著的《叩开鲁班的大门——中国营造学社史略》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1919 年朱启钤受徐世昌总统的委托,赴上海以北方总代表的资格出席南北议和会议,就在这次赴沪途经南京时,朱在江南图书馆发现了手抄本宋《营造法式》一书。于是通过江苏省震严省长,将该书借出,委托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以传后世……”所以朱启钤在上个世纪30 年代成立中国营造学社时,就对“营造”一词有所阐释:“本社命名之初,本拟为中国建筑学社,顾以建筑本身,虽为吾人所欲研究者最重要之一端,然若专限于建筑本身,则其余全部文化之关系不能彰显。故打破此范围,而名以营造学社,则凡属实质之艺术无不包括。由是以言,凡彩绘、雕塑、染织、髹漆、铸冶、砖埴一切考工之事,皆本社所有之事。”

那“故宫营造”又是什么呢?单士元被聘入中国营造学社后,曾向社长朱启钤、法式主任梁思成、文献主任刘敦祯三师建议,增加对我国营造技术即将传统古建工艺技术纳入整个建筑史研究中。单士元当年为何这样建议呢?他认为,历史建筑都给人一种美感,这种美感从哲学上讲,是美学理论反映到了建筑物的造型艺术上了。但是,这种美感是通过具体工艺技术手段而产生的。叧外,单士元说我国几千年的文化流传下来有关建筑技术方面书籍仅有两部,一部宋代《营造法式》,叧外一部是清代《清工部工程做法》。当年在营造学社单士元与梁思成,刘敦祯,谢国祯等先生,一起参阅各种版本对宋《营造法式》进行了校对;对于清代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在1958 年,故宫将清代《清工部工程做法》进行注释补图。单士元有言:“1958 年我任建筑研究室主任时,即将这个课题列入计划,并报科委断断续续进行二十年,经过不少同志参与其间,由王朴子同志负责成卷。单士元与于倬云等几位工程师任校对。”

所以说,《故宫营造》一书中就应该有营造技术、工程做法、传统古建工艺技术等内容才对,也就是说至少要包括现在所言的瓦、木、扎、石、土、油漆、彩画、糊,这八大传统工种工艺规范技法。

可是在这本《故宫营造》一书中,只有三两篇还算够营造技术,如《中国建筑木结构与夯土地基结构》《宫廷巧匠——样式雷》,其他文著多是单老生前早期对故宫建筑整体性的研究介绍。像什么“明代皇陵之一显陵”“明代红铺”“礼王府考”“恭王府考”“古物陈列所”等,根本不是故宫营造的内容。其实但凡对单士元一生古建工作研究有所了解的,都知道他的主张:研究建筑史不能仅侧重建筑理论的研究,而忽视历史素材和实物的调查;也不能只着重建筑布局和造型艺术的探讨,而不讲工艺之学、工具之学。否则就无法全面理解祖国建筑的形成与发展,就无法构成完整的中国建筑史。

近日笔者看到单士元先生的遗文,其中所言:“无论什么建筑从工具开始,既然从工具开始,那么所言营造技术、工程做法、传统古建工艺技术均在其中了。”从1929 年前辈学人朱启钤在拟成立中国建筑学社,还是名中国营造学社名称上,他所持的理由与郑重决定,是经过推敲与深思熟虑才决定的。或许今人不该如此随意!尤其是对故宫营造,它更是一个大课题、大题目。笔者认为这涉及到紫禁城的保护等重大内容。所以《故宫营造》里所涉及到的相关学术内容要准确无误才是,反之文不对题,不但误导读者,也会使书失去灵魂;而且如此编选,不仅是不尊重单老,也会在古建筑研究成就与贡献上,让读者对单老产生误解与怀疑!

责任编辑:陈丽壮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联系我们技术支持友情链接站点地图免责条款
主办单位: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网站开发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2015,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025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