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中的文人风骨

  • 发布日期:2016-08-29 作者:朱延嵩新闻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2

《岁月沧桑》;钱理群 著;东方出版中心(2016年7月版)

“乡下人”沈从文为何从小说创作转为文物研究,他人生坚守的到底是什么?梁漱溟“乡村建设派”的主张到底与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有什么本质区别? 农民作家赵树理在1951年至1959年经历了哪三个阶段,作为深入农村现场的挂职作家,到了自己熟悉的土地,他的处境为何用“彻底无能为力”来形容? 老延安郭小川根正苗红,一度在中国作协的领导高层,何以也成为被批斗的对象? 凡此种种问题都将在《岁月沧桑》中找到确切的答案。

《岁月沧桑》是当代著名学者、北京大学资深教授钱理群先生的“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三部曲”终卷。作者以一批重要、典型的作家、学者在1949年至1970年代这一时期的生命历程为观照对象,通过大量的一手资料,深入他们在时代的大转型大变动中的投入、挫折、碰撞、困惑和坚守,重现了峥嵘岁月。这些人的命运遭际与精神的波澜,体现出逆境中的文人风骨。对于“文革”后出生的我来说,这部思想史涉及的内容因没有亲身经历而显得陌生,而恰是这份情感上的生疏更引发我对那个时代文人的深入探究。阅读过程是辛苦而压抑的,看到在那个政治色彩浓郁的时代,伸张个性的文人都不能独善其身,受到这样或那样的批判。可即使这样,还有像梁漱溟、赵树理这样的学者、作家始终如一地探索真理,独立思考,对既定观念和体制提出质疑,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就显得弥足珍贵。

“改造”与“坚守”是1949年后至“文革”结束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两个关键词。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知识分子乃至普通民众的某些观念、思维、情感、心理和行为方式,形成了新的国民性,而且影响至今。《岁月沧桑》一书从本源上探究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知识分子改造的秘密在哪里。钱理群教授作为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知名学者,结合自身的反思和反省,从体制、文化、人性等多个方面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后人确切了解那段史实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料。

责任编辑:陈丽壮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联系我们技术支持友情链接站点地图免责条款
主办单位: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网站开发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2015,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025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