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国际文化版图研究文库》的开篇之作《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刚出版时,《莫斯科的黄金时代》和《作为武器的图书》两个书名就出现在其封底的勒口上。时隔3年,2015年年底两部书将陆续问世,已经积累了20种书的《国际文化版图研究文库》规模初具。
3年出版20种书,速度不算快,数量也不算多,但这20种书却广涉戏剧、电影、电视剧、新闻出版等各文化领域,覆盖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随着《文库》规模不断扩大,一个20世纪以来的“国际文化版图”正在逐渐拼合成型。
对于《文库》出版人、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来说,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转型之际,系统引进国外文化学、文化产业研究的基础性文献,和30多年前顺应时代潮流出版《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一样,是出版人义不容辞的文化使命。
一部《功夫熊猫》,主角的形象是中国国宝大熊猫,出手就是中国功夫,书法针灸、灯笼鞭炮、笼屉灶台,中国元素随处可见,却讲了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励志故事:平凡小人物克服重重困难,成长为拯救世界的大英雄。
“在美国,为了让一件文化产品更容易被人们接受,更具传播力,产品的素材来源可以是全球的,生产制作可以是全球的,传播也是全球的,但其所承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一定还是美国的。美国人不会用《功夫熊猫》来讲中国故事。”2011年在美国的一次深度考察,不仅让于殿利真切感受到美国社会“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全球化思维,也让他对文化全球化有了深入思考。
“文化是世界各民族相互区别、独立存在的符号,每个民族独特的文化不仅代表着其自身的历史传统,还是其现实存在的标志。”作为世界史专业学者,于殿利深知,文化全球化的最终结果将抹平民族之间的差异,民族文化特性的丧失就意味着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将不复存在。事实上,文化全球化正在实实在在地发生着:世界各地的人们,虽然肤色不同,语言各异,但大多穿着款式相近的服装,看着全球同步上映的电影,这是带着文化全球化的鲜明烙印。
回国后,一个名为《国际文化版图研究文库》的选题很快进入了于殿利的视野,出版工程随即启动。无论是最初的《主流》,还是后来的《造假的知识分子》,以至新近面世的《智能——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疆域》,出版后都成为各种图书推荐榜的宠儿、知识界热议的话题。在于殿利看来,对于基本解决了十几亿人温饱问题的中国,对于业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民众对文化的渴求越来越强烈,国家对文化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必然对世界各国的文化发展路径越来越关注:好莱坞如何把美国文化和价值观传播到全世界?苏联建立的传媒帝国,为何在与美国的冷战中败下阵来?《文库》中所涉及的,不管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可以成为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