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慎终追远、辨章学术的力作

  • 发布日期:2015-11-12 新闻来源:光明日报

1053784473-1_u_1_副本

王齐洲教授的新著《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先后被国家社科基金评鉴为优秀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值得庆贺,也值得重视。其突出特点,评鉴专家谓为:“对考察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新的表达方式,对中国文学史及文学理论史提供了新的思路。”用该著篇首所列两位知名序者的话说:这既是一部将发生学方法应用于文学研究领域的探索之作(王先霈序),也是一部采用“历史文化语义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概念的成功尝试(冯天瑜序)。

中国历史上向有探源溯流、慎终追远的传统,历代学者或多或少、或浅或深,也都有对中国文学发生之源的谈说和议论,只是这些谈说、议论更多地属于直观印象或一时感发,在自觉性、准确性和深广度方面均存在明显不足。王著在前人基础上,吸收西方发生认识论的理论优长,以更自觉的意识、更科学的方法、更翔实的史料,从新的视角对中国早期文学观念的发生发展进行深入考察,对“文”“学”“诗”“辞”“士”“儒”等重要概念细加索解,由此获得对其特定内涵及相互关联的准确认知,这首先在发生学意义上做了一个正本清源的工作。就好比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江,或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只有找到了它的源头和根脉,准确描述其发生机理和早期形态,才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对其形成、发展史获得更深入的了解。否则,后世的文学观念既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也会因西方文学标准之误植,而造成对中国文学观念“真了解”的缺乏。

研究视角的转变,自然带来学术理念的提升和研究方法上的进步。我们知道,中国文学观念在早期发生史上多呈不规则的点状分散状态,同一时代的不同人所展示的观念并不一致,很难找到一个确定的点。正确的办法,便是依据发生学的原理和知识考古的方法,对这一观念之建构过程、建构原因及不同发展阶段的内在联系进行有说服力的分析和阐释,而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大量占据第一手材料,以为研究提供坚实的佐证,而且需要宏通的眼光,在动态关联中逼近事实真相。用作者的话说,就是所有的观念都有符号依据,所有的话语都进行结构分析,所有的论证都注意收集“二重证据”,所有的结论都建立在可靠文献和文物的基础之上,由此达成清理知识谱系的目的。于是,兼顾不同个体不同观念间的矛盾、融合、承接、变化,就成了王著必须逐一面对的重点难点;从观乎天文,到观乎人文;从“诗言志”到“修辞立其诚”;从孔子诗说,到游夏文学;从孔墨异同,到道法诸家;从教育基础,到主体意识,则成了王著主要关注目标之所在。

责任编辑:曹宇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联系我们技术支持友情链接站点地图免责条款
主办单位: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网站开发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2015,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025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6号